让儿童真正融入幼儿园
诺诺小朋友成长回忆录:将近两个月的干预训练,宝贝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,她的爸爸妈妈甚至一度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早些把孩子送到中心。
俊宝妈妈分享她与儿子的两年干预过程:自己也曾经历过以泪洗面的煎熬,但理智告诉她,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。
他去了康语大概一个半月,我第一次听到他讲话,叫我“奶奶”。五周岁了,第一次听到他叫奶奶,我哭得眼泪好像一直擦不完,我还以为这辈子都听不到他说话了。
虽然晚了,但在积极补救。4岁半孩子坚持1年的密集干预,妈妈分享干预前后的巨大变化——
从只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我需求,到能主动应答、背古诗、唱儿歌;从只会用“武力”解决问题,到成为班级的“文明劝导员”......语言发育迟缓的小西因何取得如此“神速”的进步?
她将重重压力转化成前行的动力,正如她对双胞胎的告白:爸爸妈妈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了,希望未来的你们也能好好地照顾自己,爱自己。
在康语将近一年的时间里,他是如何从只会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,到学会轮流等待、有了竞争意识,懂得与小朋友分享?除了机构的干预之外,作为康复计划的拥护者和执行者,家庭支持的力量同样也不可小觑。
一位宝妈的康复干预经历自述:2016年出生的阿博,3岁才会简单发音,4岁开始仿说,几度被老师建议去干预。如今阿博已进入幼儿园大班,爱读书会算数、喜欢交朋友。
2019年12月,翔翔发育商为68.2,被医生确诊为智力发育迟缓,孤独症倾向。2022年8月,翔翔发育商为101.2,中等发育水平,已顺利进入幼儿园学习。33.4的数值差额背后是一个妈妈4年的养育奋斗史。
无言语,视线飘忽,听不懂指令,行为刻板,曾是他的行为标签。幸运的是,在机构干预和家庭干预的双重坚持下,孩子的孤独症症状有了明显改善。
在今天的故事里,郭老师分享了玖宝短短半年多的蜕变——从入学到毕业,从严重的分离焦虑到爱上机构训练,从间歇性完成家庭作业到每天两小时居家干预不落下……
陪伴孩子干预的过程,也是自我成长的一次修行。干预之路再难,我都会陪着孩子一起走下去,路虽远,行必至,更何况,现在的每一刻,对我来说都是希望。
2022年9月16日,小哲结束了为期近一年的训练,他的综合发育商从一年前的66.1分提升到了96.7分。近30分的差值,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证明,再次感谢康复师们的辛苦教导和爱心陪伴。
从出生到现在,阳阳在以他独有的方式成长和生活着,我也在我身上经历了不少转折:把阳阳当做普通孩子看待——发现他的不同——发现他是语言发育迟缓——绝望、接受——释然、从容——分享、学习。
“累点无所谓,只要孩子能够尽快赶上普龄孩子的脚步,正常说话、正常上一年级,我们的辛苦就没有白费。我没别的愿望,就这一个愿望。”提到孩子的未来,姥姥会心一笑,眼中充满期许。